建企75周年系列報道:一路生花⑤丨G237國道:連接南北 筑就發展動脈
七十五載奮進,一路芳華。作為安徽建工集團的核心子公司,安徽建工公路橋梁建設集團有限公司(簡稱“安徽建工路橋”),自誕生之日起,便與安徽交通事業同頻共振。從首批高等級公路到現代化城市高架,從貫通南北的交通動脈到連接區域的樞紐工程,參與并見證了廣袤大地上多條“動脈”的誕生與成長。
值此成立75周年之際,央廣網安徽頻道攜手安徽建工路橋,共同推出“一路生花”專欄。我們將以路為線,以橋為筆,回望歲月年輪中那些堅實的足跡,記錄一座座工程背后的溫度與信念。這條路,是發展的路,是奮斗的路,也是一路生花、通向未來的路。
在安徽的交通版圖上,G237國道如同一條躍動的動脈,連接南北,輻射四方。其中,淮北段與六安段的建設,是兩塊難啃的“硬骨頭”。面對“邊保通、邊施工”、工期緊迫、技術復雜等多重挑戰,安徽建工路橋建設者以非凡的毅力與智慧,展開了一場與時間賽跑、與困難較量的攻堅之戰,最終實現了淮北段的提前通車與六安段的“當年開工、當年貫通”,用匠心與堅守筑起聯通城鄉的“發展動脈”,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。

“邊保通、邊施工”的智慧博弈
2020年3月,安徽建工路橋G237淮北段項目團隊正式施工。連接淮北與蒙城的這14.3公里路段,承載著濉溪縣南向物流運輸的核心需求,“邊保通、邊施工”成為貫穿始終的最大挑戰。
為保障通行順暢,團隊采用“半幅施工、半幅通行”模式,針對5座新舊橋梁交替施工的卡點,提前修建臨時便道,待便道通行后再破除老橋、建設新橋,實現“拆建無縫銜接”。

“當時每天有大量貨運車輛通行,一旦交通中斷,沿線煤礦的物流運輸將陷入停滯。”項目副總工師楊春回憶,為減少施工對交通的干擾,團隊組建安全巡查專班,白天三班輪崗、夜間每三四個小時巡邏一次,及時檢查、清理被污染或碰撞的標志標牌,確保過往車輛清晰識別路況,最終實現施工全程“零事故”。
工期同樣是一場硬仗。原計劃一年的主體工程,從2020年3月開工,到10月即告完工,提前了五個月。秘訣何在?一是超前的材料準備,如提前備足修路所需的碎石;二是因地制宜的創新,利用當地煤礦資源豐富的優勢,圖紙設計用水洗煤矸石替代部分碎石,既減少資源浪費又加速進程。
施工難免擾民。在路面碾壓階段,附近居民擔憂房屋安全。項目團隊立即響應,主動調整施工方法,減小振幅、更換大噸位壓路機采用靜壓工藝,在保證路基質量的同時,打消村民顧慮。“我們不僅要修通物理上的路,更要搭建與老百姓心理上的‘連心路’。”楊春說,施工期間,團隊還主動幫村民硬化路面,盛夏時村民熱情邀請施工人員到家中乘涼吃西瓜,這份雙向奔赴的溫暖,成為建設過程中難忘的記憶。

然而,挑戰接踵而至。2020年夏季的洪水幾度沖毀已硬化路基,反復的翻曬、碾壓考驗著每個人的神經。“建設過程中,真的崩潰過。”楊春坦言,“但團隊作戰,領導的疏導、同事的勸慰,讓我們調整心態,頂住了壓力。”青年突擊隊更是發揮了先鋒作用,20多名平均年齡26歲的年輕人,在技術、質量、安全崗位上“一崗多責”,楊春本人更是婚禮后三天即返回工地,通車前一天仍在現場奮戰。這段筑路經歷不僅提升了團隊的承壓能力與協調能力,更讓大家深刻理解了“路橋人”的責任與使命。
“當年貫通”的速度與激情
如果說淮北段的關鍵詞是“保通”,那么G237六安段的核心則是“突破”——常規需24個月工期的項目,在安徽建工路橋人的攻堅下,實現“2022年2月進場、當年貫通”,用速度與質量詮釋“國企擔當”。
“業主定下‘當年開工、當年貫通’的目標時,我們有底氣接下這個挑戰!”時任安徽建工路橋G237六安段項目負責人李康表示,這份底氣源于前期充分的準備:2022年大年初四,他便帶著副經理、總工、技術員進駐現場,開展場站規劃、測量放樣、圖紙學習與地形勘察,為后續施工打下堅實基礎。但壓力同樣巨大:全線14.8公里中,9.1公里為新建段,需要153萬立方米土方,卻面臨著土地資源緊張、跨滬陜高速橋與跨淠河總干渠橋等關鍵控制性工程的技術難題。

跨滬陜高速65米鋼箱梁施工是首個“卡脖子”環節。為避免影響高速通行,團隊主動與高速改擴建單位溝通,利用滬陜高速自身改擴建的窗口期,將原計劃的頂推施工優化為“原地吊裝、半幅施工”,與高速改擴建進度同步推進,大幅縮短工期。
更大的挑戰來自全長526米的跨淠河總干渠橋。其為下承式系桿拱橋,主跨130米,樁基直徑達3.5米,傳統設備難以勝任。面對超重鋼筋籠下放定位難、澆筑難等問題,團隊咨詢專家,定制6立方米大料斗替代常規1立方米料斗,確保了首樁澆筑成功,為橋梁施工掃清障礙。

“要實現‘當年貫通’,必須在人、機、料上超常規配置。”李康介紹,施工高峰期,現場投入20多臺汽車吊(含2臺500噸大型吊車)、20多臺挖掘機、10余臺大型灰土拌和機、40多臺壓路機,800余名建設者同步作業,機械轟鳴、人聲鼎沸的場景成為常態。為解決平原地區土資源緊張問題,團隊加強與地方協調,通過加深擴大魚塘取土,保障土方需求。
團隊的堅守與付出,是速度背后的“密碼”。項目部30多名員工,每天讓食堂將盒飯送到施工一線,利用工友休息時間研討圖紙、安排進度;各工區的臨時辦公點里,技術人員常常圍著圖紙討論到深夜。“有次看到大家坐在路邊、樹蔭下吃著飯討論方案,心里又感動又心疼。”李康說,正是這份“勢必完成”的信念,讓團隊在面對重重困難時始終保持斗志。
通途賦能區域發展
G237國道的貫通,其意義遠不止于一條路的誕生。
對于淮北段,它有效改善了原有老路坑洼不平、雨天泥濘的狀況,回應了百姓期盼,極大便利了沿線數個煤礦的物流運輸與居民出行。
對于六安段,這條“金舒大道”戰略意義顯著。它將六安至舒城萬佛湖等地的車程縮短約半小時,南接G312,東聯S329,使六安東部更好融入合肥都市圈,為萬佛湖旅游開發及六安南部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。
從淮北段洪災后的堅守,到六安段極限工期的拼搏……安徽建工路橋人用行動詮釋了“特別能吃苦、特別能戰斗”的精神內涵。他們鋪設的不僅是物理上的道路,更是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快車道,是通往更加美好未來的希望之路。這條通途,見證了奮斗,承載著夢想,仍在延伸。